銀幕與舞台是永遠不會枯竭的創意寶庫,走進劇場呆兩個小時,靈感會一觸、思想會啟發,總會有所得。先由描寫電位魔術師鬥過你死我活的電影《死亡魔法》(The Prestige)說起。影片開頭和結尾旁白都說了相同的話,說魔術表演三個步驟:一、the pledge(虛則實之);二、the turn(偷天換日);三、the prestige(驚天動地)。(中文翻譯根據香港電影院的字幕)。編劇與導演如此安排,既解釋了片名的來由,並把其內容宗旨清楚說明,給觀眾一個切入點。
後來我上網查資料,才知道上述三個魔術界的術語,乃原著小說(1995年)作者Christopher Priest虛構出來的。其實魔術界並沒有共識,大家各有各做,我想這樣才能各顯神通,隔不久便有創新的表演來。小說家Priest在讀者和後來的電影觀眾面前,能扮演魔術界內行權威人士的角色,細述倫敦在1900時代兩位魔術師的傳奇,(人物其實虛構),實在吸引,其趣味性肯定高過電視上的紀錄片。
原著小說的寫作方式亦有一手,全書分上下兩部份,前半部由一個魔術師自述,後半部則以另一個魔術師的觀點交代。小說作者虛構該兩個人物功夫做到十足,他虛構兩位主角的日記,後人發現之後,想到自己今日的境況,便去追查先人的事蹟。影片導演Christopher Nolan夥同他的兄弟Jonathan,兩人合力把這部描寫兩位魔術師爭鬥的小說改成電影劇本。現在我們見本片開頭和結尾的安排,大家不用懷疑本片的製作的大方向也是依循小說作者的原意。即是劇情鋪排無論是怎樣的以虛代實、攪甚麼掩眼法,最後仍要使出令觀眾拍手讚好的絕招,也就是要化腐朽為神奇,例如要角色死過翻生。
大家可能跟我一樣想到,魔術表演是剎那間的事,觀眾看到驚奇的結果,立即驚歎不已,開心拍手都來不及,那會找自己笨想去拆穿它。小說和電影情況便不一樣,看小說和看電影沒有人會拍手,(電影節和首映禮除外) ,可能會有人拍案和割椅,因為看小說、電影、舞台表演是頗長時間的事。觀眾反應不會那麼衝動。
不過,小說家Priest和編劇Nolan兄弟至少給我們示範了如何利用表演魔術的手法應用在小說和電影裡。鼓吹創意的香港政府紙上談兵,而大學老師又沒有教你這種創作技巧,那麼你只好暗中學習了。描寫兩人勾心鬥角的情節令人想起港產黑社會的情節,然而本片的處理和劇情轉折既高明,又引人入勝,大有瞄頭。當今被譽為最吸引的女性Scarlett Johansson在本片裡像是小配角,佔戲不多,但如果不是由她來演該角色,劇情的可信性便會打折扣。
本片編劇和導演並非在寫兩個魔術師的故事,而是刻劃人性在你虞我詐的環境下,一步一步走火入魔,去到沉迷痴狂、如張愛玲所說的沒有燈光的所在。精明的人一步一步走向自毀,這在今天是常見的現象,這部以1900年倫敦為背景的電影,並非沒有今天的氣息。如果觀眾忽視那些要點,轉去尋找其他次要的東西因而覺得不滿足,那麼《死亡魔法》被認為是垃圾電影肯定並非本片之錯。(完)
#####
作者發表於各大報刊雜誌的文字,現經由作者整理重刊,公開閱讀。
[ #2013電影 ]